在区域经济的版图中,省际毗邻县是相对容易被忽视的存在。它们往往处于边缘地带,离经济中心较远,如何提升辐射效应、打破行政壁垒,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广东的乐昌,湖南的宜章,就是颇具价值的观察样本。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近,一个是“广东北大门”,一个是“湖南南大门”,同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面临着突围之惑。
陶渊明诗有云:“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概言粤湘两毗邻县的转型逻辑,在笔者看来,恰是“心近地不偏”。
偏与不偏是相对的,人的观念最为关键。空间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中心和外围各展所长,聚集和扩散共同作用,是资源配置的经典路径。对乐昌和宜章而言,立足独特的区位,乘上政策东风,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个“中心”,承接产业有序转移,是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
产业升级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十年前,南方日报一篇报道横向比较乐昌和宜章经济发展的报道,曾引发不小关注,宜章开放意识之强烈、打造“软环境”之坚决,让人印象深刻。十年后,单论GDP数据,宜章已几成乐昌的两倍,两县差距“为何不是在缩小,而是越来越大”?从两地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具体细节中,或许可以得出一种解释:地理上更远的宜章,心理上似乎离大湾区更近,这一思维十年前已被验证过。正如有干部反思:之前光做不说,态度没有摆出来。
当前,广东正举全省之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县域振兴号角催征。乐昌要在新的赶考中争先进位,需锚定方向和目标,下功夫破题。
你追我赶之中,蕴含着殊途同归:无论是产业融“湾”,还是逐“绿”前行,本质都是因地制宜、立足当前、谋求长远,形成更大的后劲——作为粤北生态发展区,当传统的矿产开发走向末路,乐昌探索用光伏发电盘活荒地,唤醒“沉睡”的资源;宜章把建设“天下莽山”上升为第一战略,深挖“绿色家底”的附加值,这对莽山东门以东的乐昌显然也是机遇所在。
“近邻”更应是“紧邻”。从湖南龙山和湖北来凤成立经济协作示范区,到长三角“一岭六县”省际毗邻区域共建产业合作区,随着区域合作已成大势、县域经济关注度持续走高,省际毗邻县间也大有文章可做。2014年,粤湘共建开放合作试验区,宜章和乐昌作为前沿阵地,在产业共建、交通互联、生态保护等方面展开了全面合作。从目前来看,其协同之效还有待进一步释放。
抱团取暖,“边缘”也能迈向“中心”;心心相印,跨越边界带来发展无界。共启“南北大门”,共迎湾区之客,共谱发展乐章,乐昌和宜章的“梦幻联动”值得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