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熊观霞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患者植入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引进的人工耳蜗,这意味着中山一院成为“港澳药械通”第二批指定医疗机构中,首家获得医疗器械批件并进行临床使用的公立医院。
55岁的鼻咽癌患者高先生因受放射治疗影响,左耳完全失聪,右耳也仅剩残余听力,虽已佩戴助听器,但听声效果不理想,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只能通过植入人工耳蜗获得听力的提高。” 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耳专科主任熊观霞说。
但普通的人工耳蜗难以满足高先生的需求。熊观霞介绍,鼻咽癌患者需定期进行影像追踪复查,且可能存在放射性脑病的风险,因此,选择植入人工耳蜗时既要考量人工耳蜗植入体的特点,也要考量其是否可兼容3.0T核磁检查。“普通人工耳蜗能解决听声问题,但做磁共振检查有困难。”她说。
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基于患者的需求和产品技术情况,明确提出“港澳药械通”临床需求,将新型人工耳蜗纳入第一批拟申请的医疗器械目录。
“港澳药械通”政策引入的是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为保障大湾区港澳同胞和内地居民在医疗用药用械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内地引进药械的医疗机构需具备高水平的专科建设能力、临床诊疗能力及药械管理能力。
中山一院副院长朱庆棠介绍,“港澳药械通”政策有助于满足疑难重症患者的特别需求,让患者更快接受治疗。
2023年2月,中山一院成为“港澳药械通”第二批指定医疗机构。中山一院医学工程部主任余冬兰表示,目前,医院已获批多种药械并预备投入临床使用。
与私立医院不同,对公立医院来说,引进医疗器械在拿到药监局特许的“港澳药械通”批件后,还要申请医保编码,保证公立医院的正常收费措施落地,否则,患者需以特诊的名义才能使用相应器械,费用更高。
余冬兰表示,中山一院对接相关部门探索国家编码、平台采购、计价收费等流程,同时依托基于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体系,将产品从入院到患者使用的全流程进行闭环追溯管理,确保“港澳药械通”医疗器械安全可靠,加快“港澳药械通”在公立医院平台的顺利落地,让患者以正常价格接受治疗。
在医院团队的努力下,中山一院成功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引进了新型人工耳蜗,而高先生也成功安装上了能够兼容3.0T核磁检查、更安全的人工耳蜗。术后第一天预开机,高先生听到了医生问他的“你叫什么名字”,马上开心地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