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交易所宣布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广碳所)签署合作备忘录,探索碳金融领域的合作机遇,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根据合作备忘录,未来香港交易所与广碳所将共同探索区域碳市场的深化发展、创建适用于大湾区的自愿减排机制,助力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牵手港交所,位于花都绿色金融街广碳所再次引来全国的目光。经过广碳所近十年的摸索探路,碳交易的理念已经逐步在大湾区普及。
2012年9月,广碳所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平台,这块金字招牌在诞生之初,便承担着重要使命——广碳所是广东省唯一指定的碳排放配额有偿发放及交易平台,也是大湾区唯一兼具国家碳交易试点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的双试点机构。
2013年12月,广东省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将钢铁、石化、电力、水泥、航空、造纸等六大行业,250家左右控排企业纳入碳市场范围,覆盖广东省约70%的能源碳排放量。
“广碳所碳排放权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广碳所经理陈浩介绍,自2013年底启动广东碳交易以来,截至2022年3月31日,累计成交碳排放配额2.025亿吨,总成交金额达47.93亿元,占全国试点碳市场三分之一以上。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础是强制性的减排履约责任,其目的便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政府市场双向发力,广东碳交易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如今广碳所的碳价渐趋平稳,基本维持在80元一吨左右动态调整。
依托于花都的交易平台,广碳所在碳市场交易服务、产品创新与市场自律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摸索与创新。
以绿水青山著称的花都梯面镇,曾经成功试点碳汇林交易,成为2020年全省唯一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这个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成果已在全省范围推广,辐射带动清远、韶关、河源等地区以绿色金融为主题开展“一市一平台”建设。
推动生态保护和价值实现的良性循环,立足大湾区,广碳所的探索不断迈出新的步伐。陈浩透露,“双碳”背景下,广东碳交易市场将进一步深化发展,探索将数据中心、陶瓷、纺织等行业纳入,并以碳普惠自愿减排机制为突破口,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
以广碳所为平台,花都绿色金融街集聚金融要素,吸引300余家机构入驻,引领着绿色金融的新浪潮。持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在全国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自评价中,广州已连续三次位列综合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