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香港人、澳门人正向“大湾区人”进化。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长假,香港、澳门通往内地的各大口岸均被双向奔赴的客流“挤爆”,显示粤港澳同城化生活趋势日益加强,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高度融合的“巨型城市”。
深圳边防检查总站10月7日晚发布数据,自9月29日到10月6日,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491.9万人次,日均61.4万人次,是2019年同期的110.7%。其中,入境约244.1万人次,出境约247.8万人次;查验交通运输工具16.5万辆(艘、架、列)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7倍。
在香港,第一财经记者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网站公布的数据统计,长假期间经由陆、水路口岸入境香港的内地访客约为97.4万人次,同期出境的香港居民约为165.26万人次。由于统计剔除了更可能为长途旅行的机场进出境旅客,该数字应高度接近期间在粤港两地流动的旅客人数。
另据澳门旅游局10月7日公布的数据,中秋、国庆8天假期,澳门各口岸出入境总人次为460.82万人次,其中,入境澳门旅客逾93.14万人次。
这一盛况,远超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出台的2019年之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地穿梭的不只是短期旅游客流,而是包含相当比例的常态化异地工作、求学、养老等人群。完善的制度、便捷的交通,同跨境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需求互为驱动,使得大湾区内部融合越来越深入,粤港澳大湾区正朝着区域经济专家定义的“巨型城市”迈进。
北上,南下
作为疫情后深港全面复关以来第一个双节叠加的“超级黄金周”,今年的中秋国庆假期掀起了新一波探亲、旅游、购物的出入境热潮,深圳多个口岸创下单日出入境客流纪录。
其中香港公众假期的第一天(9月30日),经广深港高铁西九龙口岸出入境的旅客超10.7万人次,刷新该口岸自2018年开通以来的最高历史纪录。而在香港公众假期的最后一天(10月2日),大批此前北上的香港居民集中返港,深圳各口岸出入境人员总数突破76.1万人次,为长假期间单日最高。
第一财经记者长假期间走访深圳莲塘、罗湖、皇岗、深圳湾等连通香港的主要陆路口岸发现,过境的旅客人头攒动,其中说粤语从香港入境深圳的客流,明显多于说普通话南下香港的。
一位拖家带口的港客陈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自己是带家人前来广东度假的,准备花3天时间访问深圳和广东其他城市,一边游览购物,一边享受美食。启程前他在社交媒体上查询“攻略”,发现到处都有类似计划的香港人。
与此同时,香港也依然保有对内地游客的吸引力。今年国庆,阔别5年的香港烟花汇演再次回归,湾仔紫荆花广场的升旗仪式也别有风格,还有维多利亚公园的中秋彩灯会、大坑舞火龙等大型活动,都是吸引内地游客前往打卡的缘由。
据深圳边防检查总站统计数据,长假期间经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中,港澳居民占比超过内地居民。以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为例,10月1日国庆节当天,共查验进出管理区人员4.7万余人次,其中游客3.8万人次,创今年以来查验新高。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港澳人到访内地消费旅游,早就和内地人游玩港澳一样成为普通人的平常选择。其中深圳、珠海由于分别毗邻港澳的地利之便,更是两两在交通、生活上趋向同城化。公共假期只是让这种双向流动更为集中和引人注目。
事实上,自今年2月内地与香港全面恢复通关以来,港澳游客蜂拥北上早已不是新闻。香港入境事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29日,有超过900万人次港人入境深圳,平均下来,相当于每个香港人北上了1.2次。其中8月份超过624万人次,日均超20万人次,同期内地游客南下香港343万人次。
目前,香港常住人口约735万人,如以前述记者统计数据(约165.26万人次)测算,长假期间约有超过1/5的香港人北上广东过“双节”。据香港特区政府7日公布的数据,8天共有约110万人次内地旅客经各海陆空管制站访港(前述记者统计的约97.4万人次剔除了航空旅客)。
数据显示,“双节”期间,平均每日内地旅客入境约14万人次,较“五一”黄金周高约一成。酒店整体入住率达到90%,在访港内地旅客当中,约45%为过夜旅客。
“巨型城市”雏形
据深圳湾边检站负责人介绍,受深港两地假期时长不同影响,经深圳湾口岸出入境人员在不同时段呈现不同特点。假期前三日,入境方向以香港居民为主,出境方向则是内地居民居多;10月2日是香港假期最后一天,出现香港居民出境返程叠加内地居民出境高峰,10月6日(内地假期最后一天)则出现内地居民返程入境小高峰。
进一步分析每日数据,记者发现,香港居民经由陆、水路出境人次在10月2日由前一天的约21.9万骤降至约13.37万之后,之后4天竟呈逐步上升趋势。10月3日~6日分别约为13.48万、14.18万、14.83万、18.93万人次。而10月3日是香港的工作日,出现这一现象的最可能原因,当为香港籍内地上班族返回内地上班了。
随着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的加强,粤港澳三地人员之间的流动,已从旅游探亲、商务往来,拓展到就业创业和教育养老等领域,广东人、香港人、澳门人正在向“大湾区人”进化。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内地与港澳各领域交流合作,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如今一系列改革举措已经落地,港澳人士在广东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待遇”。
就业是促进融合首要的推力。香港特区政府在2021年初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参与企业须以不低于月薪18000港元聘请香港毕业生,派驻他们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而港府将向企业发放每人每月1万港元津贴,最长发放18个月。由于深受市场欢迎,今年3月,香港决定恒常化实施该计划。广东省对该计划予以配合支持,对参加计划的香港青年,每月提供最多2000元人民币共18个月的生活补助。
在支持创业方面,广东建成了“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优先向港澳青年免费开放,目前已经累计孵化港澳项目4400多个;推出了创业担保贷款,个人最高可贷50万元、小微企业最高可贷500万元;港澳青年还可以同等享受就业创业补贴补助、报考大湾区内地九市事业单位;在粤就业创业港澳青年可以同等参保、享受待遇,目前已有超33万人次港澳居民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
对港澳专业人士而言,珠三角企业庞大的对外投资规模和国际龙头企业的加码布局,在法律、税务等领域催生了可观的专业服务市场,意味着丰富的就业机会。据广东省人社厅介绍,目前在旅游、医疗、建筑规划、教育、律师服务、金融、社工、专利代理8个领域,港澳人士可以适用职业资格认可,现有3200多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执业。
至于交通方面,分别水陆相接的深港、珠澳两地的交通十分便捷,“轨道上的大湾区”已初具雏形,珠江口相继建成虎门大桥、黄埔大桥、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等过江通道,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也正加紧建设。
高密度连绵的实体形态和交通网联系,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与纽约大湾区、东京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相当的全球“巨型城市区域(Mega-City Region)”之一。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李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形成以广佛和港深为两大核心区、以若干功能区块为竞争单元、由公交化轨道网络串联和沟通、边界地区增长的“两核+若干功能区块”空间结构,并以命运共同体的方式参与到全球的市场竞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