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记者从南粤集团获悉,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澳门侧工程及配套设施基本完工,珠海侧工程也在加快收尾,将于近日开通。
据悉,青茂口岸设有100条自助通道(出入境各50条)以及4条人工通道(出入境各2条),设计日通关流量20万人次,以自助通关为主。口岸通关后,将24小时开放,采取“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仅供行人通行,不设车辆通道。
设计日通关流量20万人次
青茂口岸位于关闸—拱北口岸西南侧约800米处,定位为独立开放的信息化电子口岸,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的重点推进项目和粤澳合作重点项目。
南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设跨越粤澳两地,总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包含三大内容:在鸭涌河上修建约400米长的全封闭旅客出入境专用通道,实现青茂口岸与广珠城轨珠海站、珠机站的便捷对接;综合治理粤澳两地的边界河——2.3公里长的鸭涌河,将其打造成一河两岸的生态景观长廊;建设集出入境联检大楼、粤澳名优产品博览中心及配套设施于一身的综合建筑群。
该项目主体建筑设计采用现代风格,与珠海拱北新近落成的众多商业楼宇以及澳门北区的城市风貌,在风格上作出呼应。作为珠海经济特区的一个重要口岸,青茂口岸在外形设计上,强调绿色、生态、环保、高效的建筑风貌。
交通体系设计遵循便捷通关、公交优先、行人优先的原则,重点关注营造良好的步行及车行空间环境;景观设计则突出绿色建筑理念,并将建筑空间融入周边自然环境,使建筑绿化与环境绿化交相呼应、和谐统一。
资料显示,青茂口岸由一条400多米长、20余米宽的风雨连接长廊联通至广珠城轨珠海站,长廊底层架空,二楼为拱北返澳门方向,三楼是离澳往拱北方向。双层结构将出入境人流错开,避免人流对冲,提升安全性。
青茂口岸通关长廊在珠海共有两大出入口:主出入口在粤海国际花园东北角,以四上四下共八条扶梯和两条楼梯到达地面,前方不足百米即为城轨站架空层的桂花南路,同时也是通关车辆入境珠海车道;次出入口在通关长廊与城轨珠海站相交处的地面,即入境车辆通道第二关卡侧。
值得一提的是,继港珠澳大桥口岸、横琴口岸之后,青茂口岸也将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即粤澳双方边检部门在粤澳中界线上共享一套自助通关设备查验出入境证件,旅客一次排队即可通过。设计日通关流量20万人次,以自助通关为主,仅供行人通行,不设车辆通道。
推动粤澳两地协同发展
粤澳两地人民对粤澳新通道期盼已久。
早在2011年,澳门特区政府就提交了粤澳新通道项目的初步构思。次年,粤澳两地政府在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上签署了《粤澳新通道项目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粤澳新通道设立口岸,口岸名称为青茂口岸,性质为人员步行自助通行口岸,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实行24小时开放。
今年3月,青茂口岸澳方联检楼、粤方联检楼及连接通道以及鸭涌河综合整治等多项工程顺利完工,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而在上月的通关压力测试中,入境大厅边检查验通道全部开放,参与测试人员分别从出境和入境旅检通道不间断通行,监测人员作实时记录。
最终,出、入境各50条合作快捷通道持续1小时运转,均顺畅通行,测试达到预期目标。
青茂口岸项目从规划到建成历时10年,成为粤澳合作的又一个里程碑。
项目建成后,不仅有利于纾解拱北—关闸口岸的通关人流压力,还将实现边境口岸与广珠城际珠海站、珠机城际珠海站的便捷对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澳门融入国家高铁网,推动粤澳、澳珠协同发展。
不仅如此,据建设方南粤集团介绍,青茂口岸项目还将极大地改善澳门北区的城市环境,带动澳门北区的经济民生发展,促进澳门北区近25万(约占澳门人口总数的40%)居民共享粤澳合作的发展成果,推动澳门建设“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为澳门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