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25管节乘潮出发,前往隧址。
广东交通集团日前发布消息,深中通道完成了海底沉管隧道对接突破4000米的“大考”,完成E25管节沉放对接。至此,管节安装长度达4042.8米,深中通道向沉管隧道最后1000米发起攻坚冲刺。
目前,深中通道各项建设正有序推进。其中,东、西两个人工岛稳步施工,伶仃洋大桥推进索股架设,中山大桥钢箱梁预计6月底合龙,沉管隧道已完成第26个管节的沉放安装。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长6845米,其中沉管段长5035米,由32个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为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E25管节是深中通道沉管隧道超重超长标准管节,长165米,浇筑完成后重量约8万吨,由保利长大广州打捞局联合体深中通道S08合同段承建。
6月5日晚,E25管节在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拖航编队的拖带下扬帆起航,跨越珠江口最繁忙的伶仃航道和矾石水道,并于6日8时30分顺利抵达沉放安装水域,随即开展管节系泊、绞移等工作。
受近期南方“龙舟水”汛期及暴雨天气影响,珠江口上游径流量增加,面临着水下能见度降低、基槽局部骤淤风险增大等难题。为此,广州打捞局建设团队加强回淤监测,并在浮运安装期间,协同国家洋预报中心及沿途海事部门不间断勘察预报数据和航道情况,强化清障力量,精确下达决策指令,严密把控各航段浮运节奏,有效规避施工风险,顺利将E25管节浮运至隧址。
6月7日,14时30分,历经近8小时的精调沉放、拉合及水力压接等工序,E25管节在水下约25米处完成对接安装。18时30分,经贯通测量确定,管节对接精度满足验收评定标准。
“E25管节的精调沉放,将有力保证我们能在7月底之前完成东侧全部共八节沉管的安装。同时,我们对管节着床作业进行精细化分解,不断提高管节轴线安装精度,为最终接头顺利安装及项目建成通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州打捞局深中通道项目生产副经理孙世鹏介绍。
铸就平安百年品质工程,为沉管钢壳注入强“芯”。保利长大建设团队自主研发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及智能浇筑设备,确保混凝土填充密实度达100%。“E25管节浇筑后,要绞移出坞至寄放区。出坞期间,港池内船舶众多,我们克服了船坞交叉施工环境复杂、工期紧等难题,确保如期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保利长大深中通道项目经理吴旭东说。
目前,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累计完成26个管节安装;东、西人工岛有序推进建设;伶仃洋大桥正进行主缆索股架设等上部结构施工;中山大桥正推进箱梁架设及斜拉索挂设施工。
深中通道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采用东隧西桥方案,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地下互通”为一体,是粤港澳大湾区超级跨海集群工程,建成后将成为联系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直联通道。
分析
A
“通道”联通了什么?
形成新的经济圈,经济联系强度提升
“支持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写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一个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围绕深中通道加速成型。重塑区域格局,是一个跨海超级工程带给我们的想象力。一座桥,改变的不仅仅是一座城。
跨海通道空间效益模型认为,跨海通道作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将帮助沿岸城市克服海峡造成的空间交通阻隔,提升城市对外交通便捷性,改变区域和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模式,影响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和方向,并重塑区域经济空间格局。这种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重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割裂到融合的转变。随着两岸交通阻隔被削弱,交通时间和成本大幅降低,跨海通道成为城市势能对外扩散新方向,城市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两岸城市群加速融合。原先彼此分割的两岸城市间的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等会发生明显改变,并产生新的劳动力需求、土地利用变化和交通格局,形成新的经济圈。
二是区域整体可达性的提升。针对深中通道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可达性的研究显示,深中通道建设开通后,珠江口西岸的中山、江门以及东岸的深圳和惠州南部沿海平均旅行时间将得到提升。其中,深圳是可达性总值提升最高的城市,将提升0.632h,其次是中山和江门,可达性总值分别提升0.344h和0.298h,均高于其他城市和地区。
三是经济联系强度的提升。由于城市势能扩散随距离延伸而衰减,因此跨海通道直接连通地区对外经济联系提升最高。就深中通道而言,直接连通的深圳和中山将成为与对岸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最高的地区。未来,围绕这两个经济联系强度提升最高的地区,将形成更高层次更复杂的网络化空间发展格局。
B
“通道”改变了什么?
深中同城,企业“西进”融合互动
风从海上来,也从东岸来。深中通道从规划到落地施工,翠亨新区的未来也从纸上写进现实。
近年来,众多深圳总部企业“西进”翠亨新区,形成了一种深中同城的办公氛围。如去年1月,华润燃气大湾区总部落地翠亨新区,成为翠亨新区开工建设的首个央企总部项目。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山新一轮发展动能将主要来自东岸。过去30年,以深圳为核心珠江东岸崛起,成为大湾区发展的新引擎。而由于缺少有效交通连接,珠江口东西岸发展相对割裂。如今,珠江口东西两岸对于经由跨海通道的融合互动形成了共识,“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连续三年写入了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企业的“西进”是融合互动最真实的写照。而这种互动不仅局限于产业上的联动,更有对“造城”的深度参与——翠亨新区码头片区综合体项目的打造便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这一名为“湾中新城”的项目由深圳国企深业集团与万科集团共同建设,将建成高度不低于270米、不高于280米的标志性双塔形式超高层建筑,打造包括岭南商业水街、超塔商业、滨海会展中心、国际游轮码头、五星级酒店在内的全功能城市综合体,兼具超级街区和水岸湖湾,成为未来翠亨新区连接珠江东西两岸,连通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的重要枢纽。
城市向周围环境输送和扩散自身势能,一般遵循最小阻力方向。深圳总部企业对翠亨新区“造城”的深度参与,将使其在城市品质、城市能级上对标前海,深中同城的概念得到了建筑实体的有力支撑。
C
除了“通道”还有什么?
“东承西接”交通枢纽呼之欲出
打造未来翠亨新区连接珠江东西两岸,连通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的重要枢纽——码头片区综合体项目的定位,指向了翠亨新区本身的特殊城市职能——不仅仅是深中通道西着陆点,还是东岸进入粤西地区的交通枢纽节点。
码头片区综合体项目的打造,依托于“东移”的“水上深中通道”客运码头。随着中山港从火炬开发区的横门水道向东部伶仃洋靠拢,中山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待马鞍岛新客运码头投用后,“水上深中通道”的通航时间将从45分钟压缩至25分钟。在客运码头上打造中山乃至珠江西岸的交通和城市形象门户,翠亨新区对角色蜕变的野心显而易见。
在一个横跨珠江的超级工程的登陆点,包括深中通道-中开高速(在建)、伶仃洋通道及西延线(规划)等在内的4条高速公路、5条干线公路主干线,以及4条干线公路次干线,将与珠江东岸城市、珠中江阳乃至粤西地区实现快速通连——一个“东承西接”的交通枢纽,呼之欲出。
在一个世界级港口群的几何中心位置,与前海遥相对应的新客运码头将开通至香港、澳门的航线,以及往来深圳的公交式“水上巴士”;翠亨新区东片区(马鞍岛)计划修建的跨茅龙水道桥梁将进一步联通东片区的东西两侧,形成岛内的“水上交通大动脉”——“水上深中通道”不仅仅只是一种交通选择,更是中山融入世界级港口群的一个拳头。
在一个全省跨市轨道交通的枢纽点,“两纵一横”轨道交通格局正在加速成型,包括广珠城际、南珠中城际(东线)以及南珠中城际(西线)——未来翠亨新区将通过3条轨道深化与广州、珠海的联系。
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城轨站点、客运港口、机场直达……这样一个兼具区位优势、多样性和便利性的多联式运输体系,将使翠亨新区作为中山“桥头堡”直接联通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区四港五机场”,彻底改写中山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时空连结。
一个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围绕深中通道加速成型。
3月底,翠亨新区的三大片区市政配套路网工程动工,涉及道路超过40条。交通基础设施先行带来的交通一体化,是大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曾经,缺乏港口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短板,是制约中山对外经济发展的症结。翠亨新区作为改变现状的战略角色,探索的不仅仅是深中通道的“来路”,更是中山的“出路”。